進入2000年以后,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突飛猛進。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累計1759條(含部分已停產但未拆項目),設計熟料產能17.7億噸,全國實現水泥產量24.8億噸,占世界水泥總產量的近60%。國內水泥年消費約24.5億噸,人均水泥年消費1.8噸,是海外國家人均水泥年消費量的6倍。
實際上,中國水泥的高消費是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發展方式所催生的產物,是未來市場空間的提前且集中的釋放。以目前的經濟形勢看,短期內投資拉動仍然是三駕馬車中的先鋒,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仍對維持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為水泥行業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為傳統產業發展謀劃的新出路。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備受國內外關注的“一帶一路”建設頂層設計規劃正式出臺。“一帶一路”為中國帶來的主要利好是解決中國過剩產能的市場、資源的獲取、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這幾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在投資拉動后勁不足、市場空間沒有充足釋放動力的背景下,通過“一帶一路”來開辟新的市場出口是很好的抓手,不但可促進國內西部、北部欠發達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釋放,還可有效托舉包括水泥在內的中國傳統產業進入洲際市場,創造海外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對國內水泥消費的刺激作用。“一帶一路”戰略重點圈定18個省,據統計,18個省市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約8.1億噸,人均熟料產能1.5噸,高于1.3噸/人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內蒙、寧夏等地情況尤為嚴重,新疆人均熟料產能達3.5噸,是產能過剩重災區,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定位預計將為該地區的水泥行業帶來重大利好。
“一帶一路”的實施首先需要打通順暢的交通動脈,鐵路、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必將走在前方。有資料顯示,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涉及“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共計114項,主要以“鐵公機”項目為主,投資規模達到1.04萬億元人民幣,帶動水泥消費量在1億噸左右。隨著規劃項目的不斷展開,高鐵、高速、園區、城鎮化建設等都將對建材產品的市場有所拉動,特別是西部和北部基礎設施薄弱地區最具有建材市場空間深挖潛力。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利好作用下,區域水泥消費量預計將顯著上升。
“一帶一路”對海外水泥消費的拉動作用。“一帶一路”戰略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覆蓋60多個國家和44億人口,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上升期,對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有著迫切的需求。根據《愿景與行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沿線國家需要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合作開展道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僅“一帶一路”六大走廊建設中的高鐵工程即可達8萬公里以上。另據初步估計,僅亞太區域未來10年間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即可達50萬億人民幣,預計可帶動水泥年均消費量4000萬--5000萬噸。
“一帶一路”沿線64國2013年水泥總消費量約8億噸,人均水泥消費量(暫不考慮進出口)不超過170千克,假設按人均水泥年消費300千克的低水平計算(歐美發達國家峰值后人均年消費水平穩定在300--500千克左右,經濟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應高于該水平),以水泥總產能不超過10億噸的當前水平,滿足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水泥產能缺口在1.7億--2億噸。這一利好可顯著刺激我國水泥出口份額提升以及加快國內企業的海外建廠等。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既可以盤活國內過剩資本和產能,又可改善貧困國家因資金、資源和技術缺乏等造成的基建設施落后問題。從這個角度分析,“一帶一路”戰略是解決國內建材等產品過剩問題的創新性方案,同時是實現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多邊共贏方案。
理性看待“一帶一路”為國內水泥行業所帶來的利好
正確評估“一帶一路”戰略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緩解作用。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明確了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優先建設領域,沿線國家不僅海陸空要連成一體、鐵路、公路、機場也要連成一線,為國內工程承包和水泥等行業帶來利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水泥產能過剩矛盾。另一方面,這種緩解作用不宜過度高估。
第一,普通水泥制品自重大且附加值低,長距離運輸并不經濟,因此我國水泥(熟料)產品的出口量常年在1000萬噸左右,未來水泥產品出口提升幅度有限。
第二,海外建廠對國內已存在過剩產能的化解作用不大。
第三,部分國家產品標準、建筑標準等與國內存在差異,海外工程承包企業在國內采購原材料將受到一定限制。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長遠規劃,涉及的區域廣闊、國別眾多,實施期限可達10年甚至20年,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緩慢而長遠,對水泥的需求不會是爆發性的。“一帶一路”建設無法徹底改變國內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基本面。
第五,國際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一帶一路”戰略政治經濟風險偏高。按照中國信保國別風險研究中心的評估,將風險按9類分級(1低9高),沿線64國中處在5~9類的國家有48個,占比75%。這一評估結果表明,很多海外項目的實施風險很大,效果難測。
換個角度看待“一帶一路”戰略對國內水泥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一帶一路”之于水泥行業,促進產業升級、提升行業規范性的意義大于暫時的經濟意義。通過“一帶一路”的實施,可倒逼國內水泥行業轉型升級,加快與世界前沿技術和理念接軌,走出傳統守舊的發展怪圈,促進國內企業更快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強化中國企業的國際生存能力。
“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長期性,其潛在經濟效益將會逐步釋放,直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基礎設施企業將率先受益,同時國內水泥行業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參與過程中獲得更快的成長,因此“一帶一路”是暫時緩解國內產能過剩之痛的一劑良藥。但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并非是根治病灶的救命之藥,其對緩解水泥產能過剩的效用不宜過度高估。
綜合分析,針對國內形勢更易把控、國內市場更為穩定等客觀條件,努力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同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淘汰落后及相對落后產能,堅決遏制新增產能,堅決執行等量和減量置換,才是化解國內水泥產能過剩最根本的途徑。(信息來源:中國水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