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提出“質量為先”的基本方針,決定了質量和品牌要貫穿于建設制造強國的整個進程,要成為部署和落實各項任務的出發點和重要內容。
一、質量和品牌是中國制造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內涵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質量和品牌已經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的信譽和形象。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質量與品牌代表著產品滿足顧客需求的程度,代表著市場競爭力。“質量為先”本質上是顧客需求為先、市場競爭力為先,體現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重要思想。
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化分工中,我國制造業面臨著“雙重擠壓”。一方面,金融危機使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速“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另一方面,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價格優勢弱化,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我國以往那種以勞動力成本低,資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比較優勢難以為繼。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要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必須重塑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質量和品牌的競爭屬性以及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強國的發展實踐看,這一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內涵是質量和品牌。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無論是工業品、消費品還是國防裝備,在產品功能特性、質量安全性、質量穩定性等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斷提高。同時,需求的個性化、多元化、品牌化特征也日趨明顯。拉動和滿足內需既是適應新常態的重要舉措,也是制造強國的根基。質量和品牌建設與拉動內需形成良好互動,內需升級為質量和品牌建設提供內生動力,質量和品牌建設為擴大內需提供堅實保障。
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我國打造質量品牌競爭力提供了發展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推動關鍵領域技術持續突破、不斷融合和加速應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的重大變革。智能、綠色、協同、服務等理念不斷豐富制造業質量價值觀;泛在連接、虛擬化技術、3D打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賦予質量和品牌發展新空間;智能制造、協同設計、個性化訂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生產組織形式也為質量和品牌建設提供了新手段。特別是,這些變化所帶來的打破既有標準、技術和市場壁壘的機會,成為我國制造業質量和品牌創新突破的良好契機。
二、質量和品牌建設任務重要而緊迫
“十二五”以來,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一批知名品牌脫穎而出,質量和品牌競爭力持續增強,在滿足國內需求和參與國際競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產品質量水平穩步提升。原材料和裝備類產品質量大幅提升。航天、發電、軌道交通等重大裝備質量水平進入世界前列,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和建材等主要產品技術標準和實物質量已與國際水平接軌,工程機械、通用裝備質量與可靠性水平不斷提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消費類產品質量和檔次明顯提高,紡織、家電等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移動通信、基礎軟件等信息技術產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從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看,2011年-2014年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分別為87.5%,89.8%,88.9%,92.3%,質量水平整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二是質量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根據2013年所做調查,82.2%的通用設備企業和68%的食品企業獲得了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質量損失率均值從2009年的2.79%降低為2.43%。工程機械產品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MTBF)普遍提高2-3倍,高檔數控機床也提高了1.6倍以上。六西格瑪管理、卓越績效模式、精益生產等一批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在企業廣泛應用,涌現出“質量問題雙歸零”、“日清日高”等一批源于我國企業的質量管理成功實踐。“十二五”期間,全國超過200萬名企業員工參加了質量和品牌培訓教育,提高了企業質量和品牌管理水平。三是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在國內消費品市場,自主品牌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彩電、空調、冰箱、服裝、家紡等產品都達到80%以上。絲綢、陶瓷等民族文化特點顯著的產品占有絕對市場優勢。在工業品市場,主要產品國內自給率不斷提高。機械、精細化工等產品自給率都達到80%以上,乙烯自給率超過90%,鋼鐵產品的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在國際市場,自主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高鐵、核電等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國際品牌”,華為、中興、海爾等一批自主品牌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品牌。企業品牌意識和品牌培育能力不斷增強,4000多家企業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一批企業實現了從代工制造向培育自主品牌的跨越。
盡管取得這些成績,但受傳統粗放型發展方式長期影響,我國工業質量和品牌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品質量發展不均衡,部分產品質量檔次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突出體現在產品質量安全性、質量穩定性和質量一致性等方面。二是標準結構不合理,部分技術標準水平低、適用性差、貫徹實施不力,一些領域的產品標準、檢測方法標準跟不上新產品研發的速度,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關鍵技術標準缺乏,難以滿足質量品牌競爭發展的需要。三是品牌建設滯后,我國制造業自主品牌達到170萬個,但存在品牌數量多、市場認可度較低的矛盾。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品牌附加值低、競爭力弱,顧客美譽度和忠誠度有待提高。四是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部分企業質量意識薄弱,質量信譽不高,質量和品牌管理系統性不強,效率不高。五是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部分產品質量檢測能力不足,監督檢查不到位,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損害了我國制造業質量形象和消費信心。六是基礎能力建設投入不足。質量檢測、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等質量基礎能力滯后,一批影響質量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也存在明顯差距。
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中,質量和品牌建設任務重大,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很多。我們要加快步伐,緊緊圍繞質量為先的戰略主線,以增強企業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質量和品牌建設,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三、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的重點任務
《中國制造2025》框架下質量和品牌工作的核心是競爭力提升和效益改善,打造中國制造的質量成本新優勢。在九大戰略任務中,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是其中之一,但質量和品牌建設的任務不僅僅體現在第四項任務中,而是貫穿于各項任務之中。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推行綠色制造等重點任務,都應把提升質量、培育品牌作為重要方向。通過質量和品牌建設,將各項任務取得的成果,轉化為滿足市場和顧客需求產品,以及蘊含豐富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在市場競爭力中實現價值轉化和提升。
《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一)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
我國制造業企業整體質量管理水平仍然不高。一些企業還沒有在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實現系統化質量和品牌管理。企業在質量和品牌管理方法,特別是質量工程技術、市場研究技術應用等方面還有明顯差距。中小企業質量和品牌管理能力缺口更大,從全國質量監督抽查數據看,國內制造業中、小型企業批次抽樣合格率明顯低于大型企業。如果保證產品合格都存在困難,無法追求有競爭力的質量水平。同時,伴隨兩化深度融合以及十大產業重點突破,質量品牌呈現問題復雜化、方法多樣化的趨勢,對質量品牌管理方法的應用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推廣先進的質量品牌管理技術和方法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舉措。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建設重點產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臺,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過程控制水平;開展質量管理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示范推廣;加強中小企業質量管理,開展質量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
(二)加快提升產品質量
盡管我國很多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總體水平依然不高,與國內外消費者的期望,以及制造強國的地位相比,尚有明顯差距。汽車、數控機床、工程機械、農用機械、特種設備等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可靠性不高,使用效率低。鋼鐵、有色、化工等產品功能檔次、質量一致性和質量穩定性有待提高,部分高附加值、高功能特性的產品仍依賴進口。基礎零部件、消費電子產品等可靠性不高、使用壽命短。部分食品、藥品、嬰童用品等涉及人身安全的產品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特別是,一批影響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問題的長期存在,極大地影響了質量進步和競爭提升。
《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采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檢測裝置、智能化生產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家電等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制度,保障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大力提高國防裝備質量可靠性,增強國防裝備實戰能力。
(三)完善質量監管體系
當前,我國質量監督監管機制仍不健全,監督監管的覆蓋面和技術手段需要加強。假冒偽劣產品還有一定市場,執法打假等活動難以徹底消滅制假售假現象。質量安全風險較高,特別是區域性、行業性質量安全風險依然存在。這些現象,造成國內消費信心不足,國際市場信譽不佳,弱化了制造業整體提升形成的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關系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準入與市場退出管理。建立消費品生產經營企業產品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將質量違法違規記錄作為企業誠信評級的重要內容,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建立區域和行業質量安全預警制度,防范化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嚴格實施產品“三包”、產品召回等制度。強化監管檢查和責任追究,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四)夯實質量發展基礎
當前我國的工業標準體系、計量體系、檢測能力、認證認可體系等與制造業發展需要存在差距。部分產品技術標準的水平低,對安全和環保等方面限定性規定較少,對競爭性質量導向性不足。計量、檢測、認證認可等前沿性技術研究有待加強,相關公共服務能力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特別是對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能力重視不夠,導致缺乏對企業質量提升的專業性支持。
《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制造業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準。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準,提升與制造業相關的國家量傳溯源能力。加強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國家計量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鼓勵建立專業檢測技術聯盟。完善認證認可管理模式,提高強制性產品認證的有效性,推動自愿性產品認證健康發展,提升管理體系認證水平,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支持行業組織發布自律規范或公約,開展質量信譽承諾活動。
(五)推進制造業品牌建設
與制造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相比較,制造業品牌建設明顯滯后。知名品牌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與制造大國的地位、制造強國的需要極不相稱。多數企業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對國際競爭的經驗。部分企業以代工制造為主業,沒有建立自主的營銷渠道和品牌。部分企業對品牌的認知還停留在形象和廣告上,沒有認識到品牌的價值內涵。很多企業品牌培育能力不足,難以把所具備的能力和優勢轉化為顧客感知的品牌價值。
《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引導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速我國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這五項工作中,包含了兩個層次、兩個途徑和一個突破,體現了全面推進與重點提升相結合的思路。兩個層次是保質量底線與促質量競爭,兩個途徑是以企業為主體和營造外部環境。
一個重要突破是明確提出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重點提升一批長期困擾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問題,這是質量和品牌實現突破發展的重要保障。質量提升行動是系統化、多層次的。在國家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針對那些影響制造業整體質量水平,特別是需要跨行業協同解決的質量技術問題,制定計劃實施行動。行業組織應針對那些在行業內影響較大,特別是由企業難以獨立解決共性質量問題采取行動。工業企業和其他質量組織應積極參與質量提升行動,并結合自身情況,自主攻關解決突出質量問題。 (信息來源:國家工信部官網)
|